1000變1700,「填海變填氹」
- landvoice
- Oct 24, 2018
- 2 min read
阡陌

過去一年,特首林鄭月娥高調地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來一場大規模的全港「土地大辯論」,原來目的可能只是為了施政報告中的「明日大嶼」作序幕,可惜這場「土地大辯論」看來未有為「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打好民意基礎,「明日大嶼」被批評為「明日大罪(嶼的另一讀音)」,可能正如星島新聞集團主席何柱國的評語一樣,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是廢柴,過去土地大辯論根本就是浪費時間。
過去一年,政府以至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均嘗試將高樓價的問題歸咎於土地問題,一再強調只要搞好土地供應的課題,相信樓價問題就可以解決,因此填海仿佛成為最好的選擇,填海就可以令香港重拾昔日的美好,「貴」、「細」、「擠」,住得貴、住得細、住得擠迫等問題,只會大家支持明日大嶼,填海興建人工島,「貴」、「細」、「擠」就可以解決。
可惜社會對土地選項根本未達共識,填海可能會是較多人支持的選項,奈何特首「急於求成」,原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只是討論1000公頃的填海,特首卻突然加碼至1700公頃,令原先取得的較多支持的填海選項也「站不住腳」,始終1000公頃同1700公頃確實相差太遠。
相信大家也未必估到,今次黃遠輝替政府力推「土地大辯論」的諮詢,最終會成為周永新報告的「翻版」,難怪連黃遠輝也直言,小組由始至終都是以東大嶼都會填海1000公頃諮詢公眾,小組最終報告不會因應最新輿情而「就住寫」:「不可以用1000公頃諮詢得來的民意,作為支持1700公頃的理據。」
再者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諮詢文件所引用的數字,在1985年至2000年期間,政府透過填海創造了超過3,000公頃土地,即每年平均約200公頃。然而,在2001年至2015年的15年間,透過填海所創造的土地只有約690公頃(主要是與基建相關的項目),相等於每年平均40多公頃。
換言之近15年,香港平均每年只填海40多公頃,現時「明日大嶼」要填海1700公頃,即使分10年時間去填,平均每年要填170公頃,過去15年平均每年填40公頃,香港財政儲備尚且可以支持,但一下子填1700公頃,所引發財政負擔亦肯定增加幾倍,「填海變填氹」自然令人憂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