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入侵異物影響濕地功能

  • Writer: landvoice
    landvoice
  • Mar 27, 2019
  • 2 min read

李心怡


ree
網上圖片

接連撰寫兩篇討論濕地價值的文章後,筆者收到不少回響,當中有支持也有反對,只要不是無理取鬧,筆者一概照單全收,因為深信真理愈辯愈明。筆者今次再接再厲,以后海灣一帶魚塘功能為主題。


香港是候鳥南下過冬的熱門地方,候鳥來港棲息時,普遍在后海灣一帶魚塘覓食,因此魚塘公認生態價值極高。


按照環保團體的數據,現時后海灣一帶約有六百至七百公頃的魚塘作業,但另一邊廂,卻有一百五十至二百公頃魚塘已告荒廢。環保團體認為情況不理想,擔心長此下去影響后海灣的生態價值,候鳥從此不再來。


魚塘荒廢的主因有二,首先是作業者年紀漸大,甚少年輕人願意入行;其次是魚塘出現不少「外來入侵物種」。


所謂外來入侵物種,是指一些在原有地理分佈區以外出現的動物、植物或其他生物,牠們可以大量繁衍,與原生物種競爭有限的天然資源,威脅本地物種。其中在魚塘最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是來自南美洲的鳳眼藍。


由於鳳眼藍非常粗生,可在香港荒廢魚塘隨處可見。專家指何時引入香港已難以考究,但相因香港農民曾用作餵飼豬隻的飼料,故又名「豬乸蓮」。由於鳳眼藍可在魚塘中快速繁殖,生滿整個水面,遮擋陽光和氧氣進入水中,影響水中生物生長,以至減低水生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名列世界100種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物種之一。


除此之外,后海灣一帶有不少泥灘及紅樹林,當中也被受異物威脅。九十年代由海南引入福田的「海桑」,便是活生生例子,九十年代深圳灣海岸紅樹林引入海桑作復修工程,後來種子隨水飄流至后海灣,現在米埔、南生圍一帶的錦田河、尖鼻咀,以及外后海灣流浮山亦隨可見其蹤跡。


香港人常見的海桑有兩種,分別是無瓣海桑及海桑,兩者生長皆可高達15-20米。海桑與本地原生紅樹競爭,由於繁殖力強,能在泥灘較深水的地方生長,比原生紅樹品種更快侵吞泥灘範圍,嚴重威脅原生紅樹林,阻礙水鳥覓食;因此直接減少水鳥的覓食範圍及其他泥灘生物的生存空間,嚴重影響濕地生態環境。


自2001年起,漁農自然護理署聯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及其他政府部門,在內后海灣地區的泥灘和潮間帶移除海桑及其種子,以減少對本地紅樹的影響。移除海桑的工作由08年開始顯著增加,從平均每年移除 1,000 棵,上升至平均每年 13,000 棵。儘管移除速度大增,但海桑繁殖和生長速度更快,很容易又重新佔據剛被移除的區域,大大減少候鳥的棲息地及覓食場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