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借鏡倫敦成功發展濕地

  • Writer: landvoice
    landvoice
  • Feb 25, 2019
  • 1 min read

李心怡


ree
互聯網圖片

筆者上回說到發展生態價值較低的濕地緩衝區,沒料文章一出,即收到很多熱愛環保的朋友們回響,誠言普遍都是責罵居多,間中更有一些夾雜「問候」說話。


刻下正值農曆新年,被人問候當然心情不好受,惟筆者也自我檢討一下,是否有甚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重看一次拙作,當中說到早前出席了一個研討會,有一位英國遠道而來的野禽和濕地基金會行政總裁Martin Spray作嘉賓,他分享了倫敦環團夥拍發展商合作保育的成功例子,證明環保與發展可以共贏,但沒有指細詳述內容,的確是有不足之處,令人感覺說服力不夠。


筆者不厭其煩再說一次倫敦的例子,距離白金漢宮約二十五分鐘車程的倫敦濕地中心(London Wetland Centre),總面積約六十公頃,於2000年開幕。這個嶄新的公私營保育模式,是將約三分之一的土地,交予發展商興建樓高三層的住宅項目,其餘土地則撥歸保育團體Wildfowl and Wetlands Trust管理,發展商將在房地產項目中賺取約一成金額投放給Wildfowl and Wetlands Trust,以作修復濕地之用。


埋單計數,樓盤賺了一千萬英鎊,發展商遂張一百萬英鎊投放保育這塊濕地;該中心營運至今十多年,運作一直暢順,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參觀。由於保育有法,中心更成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是赤膀鴨及琵嘴鴨的重要棲息之地。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