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住私樓係港人核心價值

  • Writer: landvoice
    landvoice
  • Oct 11, 2018
  • 2 min read

畢二居


ree
Internet photo

香港地唔夠、樓唔夠,係未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前,點樣分個餅都係一個問題。最近有團體要求減少私樓比例,又有消息話要係鐵路上蓋增建公屋。不過,港人想住私樓,呢個亦係大家努力的動力,若然將興建公營房屋的比例增加,對辛苦儲錢想上車的私樓買家又係唔係公平?


本港向來係公私營房屋雙軌制,兩者比例亦唔係斷估訂下來。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以往曾詳細研究及討論,先至得出六四比例,以照顧社會上不同階層人士的住屋需要,呢個唔係話鐵板一塊的祖宗家法,一啲都唔可以變,但點樣變、點解變就要有解釋同清楚理據。


香港現在土地不足,公屋條隊愈來愈長,私樓上車愈來愈難,兩條隊的用家都有訴求,如果總體供應無增加,只係調整比例,就即係個餅無大到,只係點樣分餅,咁有人分大塊咗,自然有人就受損。本來,在增加公屋供應的同時,不應減少私人房屋的供應,咁先唔會出現不患寡而患不均。


要求政府改變公私營比例的團體會以新加坡做例,認為當地公營房屋佔近九成市場,市民可以買類似居屋的組屋,香港一樣可以倣效。


新加坡可以做的,香港是否可以做,又或者是否應讓做呢?不能只看一項政策。新加坡是政府主導,私營經濟只係輔助角色。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是類似港鐵的國家資本企業,根本沒有甚麼大老闆,所以新加坡人缺少創業精神,個個習慣做順民。新加坡的做法是政府有飯俾你食、有屋俾你住,市民就唔好咁多意見。


香港就唔係咁,奉行小政府政府,如果香港公營房屋比例不斷提高,等同放棄高地價政策,咁加稅無可避免。而且公營房屋主導,即係傾向平等主義,人人差不多,但香港人喜歡有機會,有能力者住私樓,大家坐擁千萬身價物業,就算唔賣都覺得滿足,呢種心態唔係一時三刻可以改變,所以把私樓地轉去做公營房屋,講出來好聽,實行後係咪真係受市民歡迎,又是另一回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