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十萬份意見也枉然
- landvoice
- Sep 28, 2018
- 2 min read
阡陌

不過大家在一年前,政府高調地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22名的非官方成員,再加8名來自不同部門的官員,一共30人包括規劃、工程、建築、測量、環境、學術、智庫、社會服務、房屋發展及地區行政的代表、以至專家,務求全面、宏觀的態度去檢視土地供應的來源,去評估土地供應的選項,目標是「凝聚社會最大共識,並以公眾參與所收集到的意見為基礎,擬訂概括綱領,就整體土地供應策略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次,向政府提出建議」。
5個月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展開一個舖天蓋地式的宣傳,合共花上1200萬元公帑作宣傳,當中包括製作電視、電台宣傳片、短片、動畫並作跨媒體平台宣傳、全港九巡迴展覽以至多場的公開諮詢活動,單以宣傳費去計算,今次土地大辯論所花公帑,隨時比起2012及2017年的兩次政改諮詢宣傳費還要多。
這場耗資千萬製作,歷時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亦終於過去的周三(9月26日)正式落幕,截止26日的下午點,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收到逾6.5萬份書面意見,另有逾2.8萬份網上及實體問卷,亦以電話訪問約3000名市民。合共6.9個意見表達。
最終這近十萬份意見表達作用有多大,正如土地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所形容,每個土地供應選項都會影響到某些持份者,從統計學來看,無論是那一個選項,相信都會有大約10%人支持、10%人反對,媒體的報道一般都會聚焦強烈支持或反對的意見,他希望能整合其餘80%「沉默大多數」的意見,撰寫一份持平的報告。
但筆者坦言,今次的土地大辯論,最終的結果也可能是枉然,正如星島集團主席,政協常委何柱國所言,諮詢是浪費時間,有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只是「廢柴」。相信大家亦明白,小組目的是希望可以凝聚社會最大共識,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小報諮詢報告是希望為政府取得一個關於土地供應的「民意授權」Mandate。
但事實上最終政府所提出任何一個土地供應方案,最終亦需要上立法會通過,涉及任何撥款亦需財委會審批。最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所整合的報告,能否順利成為民意授權的代表自然成疑,因為每一位專貴的立法會議員,同樣亦具備一定程度的民意授權,立法會議員會否就小組報告「照單全收」,肯定會有相當難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