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會升呢多舊魚
- landvoice
- Oct 26, 2018
- 1 min read
李心怡

早兩星期筆者曾經討論林鄭《施政報告》中的「土地共享先導計畫」,覺得意猶未盡,今日再續此話題。
根據特首所說,擁有新界農地的私人發展商可申請「土地共享」,假設某地原本可建十萬平方呎樓面,經計劃放寬地積比率後,可建樓面增至一百萬平方呎,額外的九十萬平方呎樓面便要跟政府共享,以七成比例計,六十三萬呎用作興建共營房屋,至於二十七萬呎額外所得的私樓面積,亦要補足地價。
至於申請過程要走四步曲,第一步發展商將方案交予「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簡稱「土建會」)討論,通過後再送到行政會議爭取原則性支持,第三步是呈交城規會審議,最後一步是再到行政會議拍板。
以往土建會只是發展局轄下一個諮詢機構,只做一試輕巧的決定,例如審視私人發展商興建的天橋可否接駁至公共基建等等。而在「土地共享先導計畫」面世後,土建會角色立即升呢,成為首個把關的機構。
而在土建會二十一名非官方成員之中,有近半從事地產、測量及建築等行業,有利益衝突的嫌疑相當大,難怪有關注團體認為土建會給人私相授授的感覺。
即使是地產發展商,亦私底下向筆者說這做法「多舊魚」,因為城規會既有相當高的認受性,業內相關人士的比例亦合適,如今疊牀架屋只會令公眾有更多的猜疑,退一萬步看,更是矮化了城規會的重要性。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