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針起公屋開倒車
- landvoice
- Dec 14, 2018
- 1 min read
李心怡

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導致不少熟悉房屋政策之士,紛紛拋出改善建議。近日其中一個較多人討論的,是在現有比較舊的公共屋邨,在公共空間加建單位。
其中之一位倡議者,是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他指公共房屋供應問題愈來愈嚴峻,因此有需要以這種「插針」方式,在一些早年落成而又密度較低的屋邨,利用屋邨內的公共空間,例如球場及公園,興建一至兩幢公屋大廈,提升上樓速度。
他指當局近年在制定《長遠房屋策略》時,曾討論應否以「插針」方式建屋,惟當時未有引起社會討論,但隨着房屋供應問題水浸眼眉,相信社會現時對此看法或有變化。
惟筆者認為要在舊屋邨尋覓使用率不高的公共空間,例如球場及公園等設施,以「插針」方式興建一兩幢公屋大廈,是荒謬不合理、開倒車的做法。
首先,插針公屋的建屋規模肯定不大,而且衍生不少問題,例如對通風、採光等等,導致原有的居民生活質素亦會受到若干影響。
其次,屋邨的公共空間是參考規劃標準來興建,不能話減話減;再者不少長者或青少年使用球場在公園做運動,若在公共空間起「插針樓」,定必製造不少居民矛盾。
筆者認為更有效的做法,是直接重建高齡公屋屋邨,將高齡公屋部分居民搬往鄰近屋邨,令重建工作能夠早日開始。就好像剛剛重建完成的蘇屋邨,便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