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緩衝區 起樓聲又起
- landvoice
- Jan 29, 2019
- 2 min read
畢二居

「土地大辯論」完結後,土地小組拋出八大覓地方案,被狠批未能解決本港中短期土地供求問題,當局似乎對報告也採取冷處理,既避免惹起小組成員不滿跳出人唱反調,也無謂引起外界太高期望。眼見覓地工作「唔鹹唔淡」,很多人索性自己另闢蹊徑,研究短期可以增加土地的方法。
禮失求諸野,政府手頭土地有限,要能夠快速增加供應,最直接是在現有土地挖掘潛力,最近又有人倡議發展生態價值較低的濕地緩衝區。這個說法不是新鮮事物,關鍵是公眾想起樓,保育人仕就要維護生態,兩者不易取得平衡,政府一向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這類發展計劃採取非常審慎的態度。
上星期,香港濕地保育協會舉辦一場「后海灣濕地可持續性研討會」,係土地不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下,研討會主題之一就是探討如何平衡濕地保育和發展需要。有「青蛙博士」之稱的協會主席劉惠寧指出,單是米埔一帶,已有約二百公頃私營漁塘被荒廢,近期已有發展商獲批在濕地外圍的緩衝區興建商場及酒店,其實政府可以考慮用換地形式保育魚塘,同時把部份土地發展。
類似形式的做法在外國好似倫敦都有例子。這類構想的原則是犧牲百分之五的土地,換來保育剩下九成五的土地。當然,有些原教旨保育人仕對這種彈性做法仍然是死不接受。
把廢棄魚塘部份起樓、部份發展的做法,在香港其實都有先例。有發展商試過把魚塘起樓,同時保育鄰近大片魚塘變成生態公園,成為居民設施之一。在未進行計劃前,這次廢棄魚塘因為無人打理,加上缺乏資源,變成生態價值很低的無用資源。在保育後改善水流,清理堆積的廢物,就變成適合候鳥棲息的沼澤。不過,這類例子仍屬小數,政府對這類開發仍然採取很嚴格的限制。
覓地小組的選項中,對於發展灣地周邊地帶基本上欠缺討論,實際上這些土地開發機會,應比收回高爾夫球場這類已有明顯用途,持份者又多的方案容易辦,現在回看,小組可能是不想被指益地主所以沒有推動,又抑或有其他原因,所以忽了略了偌大的魚塘土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