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為何「明日大嶼」被妖魔化?

  • Writer: landvoice
    landvoice
  • Oct 16, 2018
  • 2 min read

阡陌


ree
網上圖片

特首林鄭月娥剛公布第二份的施政報告,如果要用「四字評語」來為兩份施政報告來評分,去年的施政報告成績可謂「中規中距」,在房策上至少有「港人首置上車盤」作新賣點,新一份施政報告亮點自然集中於「明日大嶼」的大規模填海工程,可惜這次「明日大嶼」的計劃卻換來不少抨擊,成績可說是「強差人意」。


對於今份施政報告評分明顯不及去年,林鄭亦笑言成績是預期之內,因為早已知道填海是爭議性題目,「只要得罪百分之十的人,都會引來不滿」,不過筆者恐怕今次「明日大嶼」不單引來百分之十的人不滿,因為在部分社交媒體更出現「洗版式」批評,整個填海計劃已幾乎被「妖魔化」,將填海比諭作賭博,原先「沉迷賭博,等如倒錢落海」,現已改為「沉迷填海,等如倒錢落海」,政府萬億儲備隨時「一舖清袋」。


首先筆者申報利益,由於填海需時,最快一期房屋預計亦要2032年才落成,直接一句「到時筆者亦未必有機會睇到」,相反抨擊得最徹底大多是一群年青人,是最有機會享用到人工島的一批人。再者其實大嶼山填海亦並非一項全新構思,早於九六年的全港發展策略修訂報告已經提及過,前任特首董建華以至上任特首梁振英均有作出研究及探討。


填海是否浪費,萬億財政儲備會否「一舖清袋」,當中自然加入不少喧染式的估算,現時政府消息人士估算的4000至5000億,最終亦不是一筆過支付,平均每年都只是300至400億。


為何計劃會被妖魔化,在此筆者想起回歸前的「玫瑰園計劃」,在1989年港人信心跌至谷底,時任港督衛奕信在19年前公布施政報告時,便提出大嶼山新機場及青馬大橋等大型基建計劃,被形容為「玫瑰園計劃」,當時原先估算要花費2000億元,計劃不單引起市場嘩然,連帶中國政府亦表達擔心,認為計劃造價太高會影響當時港英政府的財政儲備。


當日玫瑰園計劃最終會到91年,由當時英國首相約翰﹒梅傑與當時國務院總理李鵬於人民大會堂簽訂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的諒解備忘錄,加上規模稍為縮減,最終造價亦達1553億元。相對於昔日新機場的1553億,今日「明日大嶼」人工島規模更大,居住人口可多達110萬人,爭議自然不會被當年少。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