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以外填海 宜早不宜遲
- landvoice
- Aug 10, 2018
- 2 min read
阡陌

新近團結香港基金就維港以外近岸填海,提出一個相當大膽的建議,強化早前政府於2030+的「東大嶼都會」方案,倡議於大嶼山東面填海2200公頃,這個填海的面積已相等於110個維園的大細,亦足以等同於半個九龍半島的面積,以將軍澳新市鎮的總面積來計算,這個填海面積較將軍澳還要大一倍以上,這樣大規模肯定前所未有。
這樣大膽的建議,自然引發社會不少的聲音,有意見認為填海也未能解決現時高樓價的問題,因為遠水不能救近火,亦有人認為填海的經濟效益未必如想像中大,最終可能成另一個大白象工程,不過無可認為,填海是一個解決長遠土地供應的有效方案。
再者從數字而言,現時在維港以外的近岸填海,確實宜早不宜遲,首先對於香港人來說,填海造地絕對不陌生,現時本地不少新市鎮,包括沙田、屯門、荃灣、馬鞍山、東涌以至將軍澳等,當中亦有不少土地是透過填海而成,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統計,在過去30年間(1985至2015年間),整體香港透過填海造地的面積約達3690公頃,不過當中有8成以上是2000年前填海,近年填海明顯減少。
不過原來以整體填海面積比對全港以總面積,香港的填海步伐仍遠遠落後一些國際城市,摩納哥蒙地卡羅以至星加坡,填海而成的土地佔城市總面積高達25%及22%,相反香港填海得來土地,但其實只佔全港土地總面積約6%,從此看來,香港在填海造地上仍然遠遠落後。
至於填海選址及其發展規劃,必須考慮環保及香港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當年大嶼山北部大規模填海發展赤鱲角機場,是鴻圖偉略的規劃工程,對香港的發展起了極重要的作用。目前,政府已找出五處有潛力填海的地方,包括馬料水、欣澳、青衣西南、龍鼓灘及小蠔灣,相信可以增強新界東、西兩個方向的發展。
無可否認,填海對海洋環境是會有不可逆轉的改變,但是,現代科技可以將不利的影響減低,更可以引進有利的設計,例如仿製天然的海岸線,加上人工的珊瑚礁,製造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
但最重要仍然是時間的問題,正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所言,從前期規劃、技術可行性研究報告、撥款以至施工,起碼要8至10年甚或更長的時間,填海造地需時一定較其餘選項為長,因此填海考慮必須宜早不宜遲。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