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地報告出 地產股價升
- landvoice
- Jan 11, 2019
- 2 min read
畢二居

土地房屋供應小組向政府提交終極報告,提出八項建議,究竟報告有無作用,可從地產股在報告發表後冉冉上升找到答案。
覓地小組提交終極報告,八項報告聲稱有長有短,短期建議其實全部都不是咁短期,譬如最多人講的棕地發展,涉及技術因素已十分複雜。所謂棕地發展,意指一些本來是農地用作其他用途,譬如貨櫃堆場等。把這些地用來起樓,既不影響環境,又無需填海,聽落又快又好,但這些在棕地上的經濟活動,本身在存在價值,不可能因為起樓就禁止。如果要騰空棕地,又如何重置這些產業呢?兜兜轉轉,結果又是地重何來。當然,現時棕地使用效益未必很好,譬如貨櫃堆場可否變成高崇的貨櫃大廈,但要興建這些設施,既要時間、也要金錢。
同樣,被列為短期土地來源高爾夫球場,部份建議提出溫吞水的先局部收回,長遠再全面收回。先不說此舉會受高球界大力反對,就是收回部份高球場,當中有不少基建要安排,恐怕也不兩、三年間可以做到,起樓也是五、七年之間的事,但勞師動眾供應的單位可能只等如一個樓盤之數。至於說全面收回高球場,正如報告所言,有很多古墳古樹要處理,再加上要重鋪東江水等設施,需時更長。報告提出重置高球場,更加是畫蛇添足,試問如果有地可以起新高球場,何不直接用來建樓,何需花費人力物力,兼且冒損毀大量古樹的風險去逼遷?
覓地報告長遠措施如填海,明顯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即使所謂的短期供應,根本數量有限,而且快極都要六、七年後才可能有樓落成,完全是杯水車薪。有批評說,覓地小組把過去有人提出過的十八個選項供市民劃點心紙,變成是徹頭徹尾的翻炒舊料。有效的做法,可能是坐上直昇機,細數香港空置的土地,然後詳查這些地皮的用途,跟住再提出方案。小組沒有做這些基本水磨功夫,只是現成的抄抄雜雜,自然弄不出好菜色。
覓地小組絞盡腦汁想擺平土地爭議,其志本來可嘉,但小組成員很多本來就是行左又批評、行右又批評的評論家,思想方式是書生論政,過去坐而論道好像很有道理,今日換轉角色才發覺巧婦難為無米炊。有人笑言,政府搞這個小組最成功有兩個地方,一是分散了樓價急升的注意力,拖延策略下終於捱到美國加息,樓市回調;第二個好處是把本來意見多多的評論家拉到旗下,滅聲之餘,還可以以子之矛,和其他批評者對壘。
覓地小組交完報告,究竟有多大實際作用,從地產股連日皆升可見見一斑。股票市場內的資金是聰明錢,眼見覓地報告純屬吹水,根本無法增加短期供應,自然手快快掃番一轉擁有大批土地儲備的地產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