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資產重臨,是「杞人憂天」?
- landvoice
- Nov 29, 2018
- 2 min read
阡陌

樓價回落已經是既成事實,不少地產分析員自然趁勢跟風「見跌估跌」,這邊廂有人估跌一成、成半,那邊廂為求「吸眼」,自然會估跌兩成、甚或三成,當然大家亦明白在現階段,想樓市出現「斷崖式跌價」確實有一定難道,不過盡使如此,近日已有評論預期,來年樓價再跌一成,負資產將會重臨,對於不少業主來說,負資產確實是相當得人驚的惡夢。
對於一眾「九十後」甚或是「零零後」的年青一代來說,負資產一詞自然是比較陌生,因為過去五、六年,負資產的數字大部分時間都是零,因為期間樓價持續上升,負資產自然幾近絕跡。
這樣何謂「負資產」?所謂負資產是指當物業作為抵押而取得貸款、惟市值比尚未清還的本金現值還要低。通常在物業價格普遍下跌後發生,如果借款人無法還清購買物業所用的款項,貸款人即使把物業沒收或者是轉賣,都不能夠填補差價。借款人最終失去物業的同時,依然負債。
負資產有幾得人驚,按金管局統計的數字,在03年第2季,當時全港負資產業主多達10萬人以上,佔整體尚有按揭在身的業主人數的22%,五名業主就有一個是負資產,當時不少業主可能因為失業而被迫斷供,即使賣樓仍不足以還債,最終破產、跳樓比比皆是。
時至今日,這個負資產的惡夢會否重臨,首先按數字而言,最新負資產的數字仍然是零,當然從理論上而言,當樓價下跌一成以上,承造九成按揭的業主即時就會變成負資產,不過大家需要明白,即使墮入負資產行列,銀行亦未必會即時「call loan」,要求借款人提早還款。
事實上,一般而言,除非業主拖延還款、斷供,或被銀行查出以物業作抵押,向財務公司借二按等,才有機會被「call loan」;否則業主按時供款,不論物業市值如何改變,銀行極少因物業是負資產,而要求業主提早償還按揭貸款,再者由於近年來入市的買家,全數是借貸時亦需接受壓力測試,因此目前絕大部分業主有一定供款能力,加上現時樓價只是「慢跌」,隨著貸款金額逐步縮少,業主是可以脫離負資產行列。
無可否認,在數字上言,樓價持續下跌,負資產亦勢必重臨,但即使重臨,相信亦只是數字上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在16年初的淡市,當時負資產的數字亦曾升至1432宗,但對樓市的影響仍然是接近零,至少不會重現03年的惡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