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重讀土地供應小組成立意義

  • Writer: landvoice
    landvoice
  • Sep 28, 2018
  • 2 min read

李心怡


ree
Internet photo

土地大辯論剛剛結束為期五個月的諮詢,詳細報告有待今年底才可出爐,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日前向特首遞交初步觀察報告,就五個較多人關注的選項,包括棕地、新界私人農地、粉嶺高爾夫球場、填海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區的正反意見呈交。


筆者快速看了這份七頁紙的報告,雖然未有提供任何數據,但看得出黃遠輝經過一百八十場公眾參與活動後,很努力將各方面的意見都如實呈現,例如處理新界私人農地事宜上,專責小組指普遍認同需要釋放土地,同時認為政府應盡早建議一套公平、公開的機制,釋除官商勾結的疑慮。總抬來說,以「四平八穩」來形容這份初步觀察報告並不為過。


惟外界卻有批評黃遠輝「吹黑哨」,指他寫法誤導、不盡不實及揑造民意,無視過去五個月的討論。


面對這種非理性的討論,筆者認為只會加深社會矛盾,任何人抱著「公我贏、字你輸」的心態,對社會也只是有害無益。


筆者趁此機會,不厭其煩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成立意義抄出來。「專責小組認同香港現時和長遠均面對土地短缺的問題,會以全面、宏觀的態度去檢察土地供應的來源,評估土地供應選項及開展公眾參與活動,以推動公眾就不同選項的利弊和相應的優次進行討論,並就不同選項作出取捨。專責小組的目的是凝聚社會最大共識,以公眾參與收集到的意見為基礎,擬定概括綱領,就整體土地供應策略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次,向政府提出建議。」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