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香港人買樓並不聰明

  • Writer: landvoice
    landvoice
  • Oct 31, 2018
  • 2 min read

高尼


ree

雖然目前的樓市並非一片死寂,不過一眾地產代理已經即時「牙痛咁聲」,皆因今個月無論一手、二手均相當淡靜,相信絕大部分的地產代理,本月業績均會「見紅」,有大行更聲言今個月隨時要蝕1億元,公司蝕錢員工自然無運行,代理裁員潮相信在所難免。


近月樓市交投回落,主要受加息周期展開,加上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整體樓價已經開始見頂回落,「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因此樓市往往出現樓價愈升,成交量愈高,即使不斷埋怨樓價貴仍然大把人爭住去買樓,相反樓價愈跌,愈少人願意入市,成交量持續低迷,就算供得起都唔敢入市買樓。


事實上這個講法並不新鮮早於8年前,即2010年當時特首曾蔭權在接受電台訪問時,便直接表明「港人買樓心態奇特,總是在樓價上升時,便會去購買樓宇,但在樓價下降時,便較少人買樓,如近日推出連串措施(當時政府已開始收緊按揭成數等措施),令樓宇交投量很少,令政府難做。」


曾蔭權形容政府在處理樓價問題會非常困難,因為有人會話只要減低樓價先可以令到更多人買到樓,但當你見到好多人搶住買的時候,人人爭住買,樓價自然升,但樓價一跌,反而無人買,成交量自然細。


無可否認,原來買樓都有羊群心態,大家見樓價升的時間,買樓的人增加,就會更多人恐怕「依家唔買,遲的會更貴」,最終樓價愈升,愈多人買樓,相反在樓價跌的時候,大家就會有等跌的心態,當樓價跌5%就等樓價跌10%時再決定是否入市,樓價跌了10%,便希望樓價可以跌至20%甚或更低。


這個情況正正就是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所推廣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 Behavioral Finance),他指出人類聰明度有限,同樣自制能力就更加有限,我們都是有情緒、有偏見、受市場氣氛影響的人類。因此塞勒指出人類往往會在出糧當日去大血拼(Shopping),難怪有不少「月光族」會「月初富貴、月尾閉翳」,還會因為股市短期獲利而影響判斷。


即使買樓向來是不少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不少人都亦想清想楚自己的置業需要才入市,事實上香港人買樓並不聰明,我們的入市決定亦會受不少的環境因素影響,市升爭住買,市跌就無人買。

 
 
 

Comments


bottom of page